工作多收入少 村医断层流失 四川乡村医生现状调查(上)
【http://www.sc3n.com】 【 2013-06-04 10:34 】 【来源: 四川日报 】
2012年7月开始,61岁的曹永科终于开始领取新农保退休金了,每月55元。但身为“赤脚医生”的曹永科说,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,因为这点钱不符合他穿白大褂的身份。已过退休年龄的曹永科不愿退休,“因为每个月还能挣千儿八百,如果不干了,生活来源就断了。”
像曹永科这样的 “赤脚医生”,我省共有90118人,其中超过60岁以上的占20%。由于没有完善的“赤脚医生”退出机制,导致这个群体年龄老化,出现断层。年老的医生不愿意走,年轻医生又不愿来到农村,致使农村医疗整体水平难以提高。
本报日前进行的微调查显示,大部分参与者认为,村医面临严重的流失断层等问题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?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。
[现状一]
人少事多“生意”不好是常态
江油市大堰乡南河村卫生室,是在2008年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修建好的。曹永科是卫生室里仅有的两名村医之一。5月18日上午,记者见到曹永科时,他正在给70多岁的刘婆婆输液,这是当天村卫生室唯一的患者。“生意不好是常态。”曹永科说,上个月拿到手的钱不到700元,多的时候也不过1000多元,这基本上是全部收入。
曹永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台笔记本电脑,铺满了灰。“配电脑好几年了,基本上没用过。让我这么大年龄的人学电脑,咋学得会嘛!”曹永科自嘲道。
刘婆婆感冒了一个多星期,本想扛一阵就会好,没想到越来越严重,咳得气都差点喘不上来。曹永科说得输几天液消炎。刘婆婆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,就她和老伴在家。老两口身体都不好,上一趟乡卫生院坐车得一个多小时,看个病啥的只能到村医院。
有一次,曹永科接到一个急诊电话,村民小陈肚子痛,浑身冒冷汗。曹永科骑了20多分钟车赶到小陈家,经过诊断,发现他患了急性肠炎,立马给他开了些消炎药。半个小时后,小陈慢慢缓了过来,曹永科才离开。像这样的出诊,有时路上要花一二个小时,但曹永科也只多收病员2元出诊费。
绵阳市卫生局副局长张兵说,村民确实离不开村医,即使村医无法处理,也能对病员病情作建议。同时,村卫生室还能为乡镇医院、县医院,甚至更上一级的医院分流病员。
[现状二]
主业副业 收入悬殊让人愁
距离大堰乡10公里外的新安镇古道村,很多村民都已外出打工。48岁的文川华是村里资深的“赤脚医生”,但最近两年,当医生成了他的“副业”。“我前年跟几个朋友搭伙做水产生意,一年就把买卡车的20多万元挣回来了。”文川华看了一眼停在门口的卡车,很满足的样子。生意不好的时候,他就待在家里,病人找上门来就给看看。
文川华告诉记者,村里最鼎盛的时候有6名村医,而现在,村医只剩下了包括他在内的2人。“1700多人的村子,大部分人常年在外打工,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小孩。他们如果生病了,很难到镇上看病了,只能找村里的‘赤脚医生’。”文川华说,他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医生,但看到那些挣不到钱只得外出打工的同行,又时常在想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时候,“有个村医到外省当了泥水匠,每月至少能挣三四千。”
文川华承认,他的医术不高明,也就看点普通的小毛病。如果遇到患者把化验单、心电图报告给他看,他就“两眼一抹黑”了。“还是希望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够进来,也能够带动我们提高医术。”
[现状三]
身兼数职“神经末梢”遇尴尬
“村医工作多又杂,既是村民健康的守门员、卫生员,还是统计员、指导员。”曹永科向记者细数着村医的工作,谁家办红白喜事,乡村医生还要到场,指导厨师切菜要生熟分开;村里0—6岁的婴幼儿需要预防接种了,乡村医生要按时通知其家长带孩子到乡镇卫生院打预防针;谁患了传染病,村医得负责向上级医疗部门汇报情况。
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处长钟新秋介绍,2009年7月,国家启动了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,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要向全体居民提供11项基本卫生公共服务,其中包括慢性病的管理,0-6岁儿童预防接种通知,老年人保健等。今年,国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由以前的年人均25元提高至30元,按实际服务人口拨款给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,其中60%给乡卫生院,40%给村卫生室。由于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,每年年底,村卫生室必须要通过绩效考核才能发放。
“不能简单地把乡村医生看成是‘看病的’。”钟新秋说,乡村医生是国家医疗预防体系的“神经末梢”,他们质量的好坏,直接关系到这根神经的敏锐程度,因此,必须重视如今面临的流失、断层问题。(记者 李寰 杜蕾)
政策扶持化解村医断层危机 四川乡村医生现状调查(下)
【http://www.sc3n.com】 【 2013-06-05 08:45 】 【来源: 四川日报 】
[size][color][font]
据省卫生厅统计,截至2013年2月,全省共有村卫生室54459家,乡村医生90118人,其中50到60岁的村医占20%左右。绵阳市卫生局日前做的一份调查显示,该市村医平均年龄56岁,其中江油市792名村医中,年龄超过60岁的占192人,40岁以下的仅2人。
在村医年龄偏大、缺乏新生力量、医疗水平低、技术设备差等制约乡村医疗卫生水平发展的诸多问题中,最为严重的是乡村医生的断层流失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,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?6月4日,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人士。
健全机制 让超龄村医老有所养 待遇问题,成为制约村医退出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江油市大堰乡南河村村医曹永科说,养老问题是村医们的心病。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乡村医生的身份是“农民”,因此他们只能购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,退休后每月可领取55元养老金。曹永科等村医对此持不同看法,“村医的养老金应在普通村民的基础上酌情增加。”“我省迫切需要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。”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处长钟新秋说,国家政策鼓励各地采取不同措施,解决村医的养老问题。目前沿海发达城市按城镇职工标准,为村医办理了退休手续,北京等省市通过给达到退休年龄的村医一定生活补贴的方式,鼓励他们退休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戴晓雁在今年两会的提案中建议,我省应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,确保超龄村医老有所养。比如男性65周岁、女性55周岁,且连续工作30年以上的村医,每人每月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偿。
筑巢引凤 吸引年轻医生到基层 “把巢筑好了,还得引来凤凰才行。现在,很多医学院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到乡镇工作,如何才能吸引年轻医生来基层,目前仍是个难题。”钟新秋介绍,2010年,我省实行“免费医学定向生”培训计划,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员不足的问题。省上给每个市州一定的名额,从2010年到今年,绵阳共培训了66名医学方面的定向生,他们将在毕业后,来到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工作。
江油市卫生局副局长陈建斌介绍,2012年江油共有2个招收名额,学生毕业后将被分配到相对偏远的雁门镇和枫顺乡。当时有12人前来报名,面试时,当听说将去偏远乡镇工作至少6年时,立即就有几名学生表示坚决要离开。
“为改变这一局面,近年我省出台不少政策措施,鼓励、吸引学医的年轻人到基层去,服务基层百姓。”钟新秋说。
待遇留人 让村医后继有人 钟新秋介绍,从目前情况看,想要给村卫生室迅速增加技术力量不太现实,所以我省推行了“乡村一体化”管理模式,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村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。卫生部门实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,提高村医的服务意识。
农工党绵阳市委主委沈其霖告诉记者,有些卫校毕业的学生,他们也愿意到农村当乡村医生,但因为考不过执业助理医师,而未能如愿。
戴晓雁认为,降低乡村医生准入门槛,在国家职业助理医生资格基础上降低标准,为新进入乡村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单独考试,扩大可进入乡村医生队伍的范围,使村医后继有人。“应给予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,在晋升晋职方面的优惠政策,同时,提高他们的待遇,以留住人才。”沈其霖说。
[/font][/color]
[/size]